在传统文化面前我们都是蒙童
《三字经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,是孟子一系的一部“关键词集”。钱文忠教授认为,它不会因为时代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而落伍,作为中国的一本童蒙读物,至今找不到什么需要进行根本否定的东西
■本报记者 张树伟
日前,钱文忠教授在“百家讲坛”讲的《三字经》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议。基于其讲稿的图书《钱文忠解读〈三字经〉》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,2月20日下午,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办了该书出版座谈会。会上,钱文忠教授强调说,《三字经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,是孟子一系的一部“关键词集”。钱文忠教授认为,它不会因为时代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而落伍,作为中国的一本童蒙读物,至今找不到什么需要进行根本否定的东西。为此,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钱教授,他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。
记者:在历史上,《三字经》的地位如何,是否达到了“经”的高度?
钱文忠:您这个问题很难回答,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来定义“经的高度”。从历史上看,《三字经》自打一出现,大概是南宋以后,一直到20世纪前叶以前,在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中,占有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地位。传统中国的很多人,就是受《三字经》启蒙的。后人称它为“经”,实际上就是用某种方式认定它的重要地位。“经”在这里,可以说主要是一种比喻。我以为,最起码,《三字经》可以作为今天的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“经”的起点。
记者:《三字经》作为一个童蒙读物在现代社会中有没有重获生机的环境?传统文化可以讲的很多,您为什么选择《三字经》?
钱文忠:这是一个很大,也是很重的问题,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。《三字经》在现代社会是否有机会重获生机?我想还是有的。备受关注的“百家讲坛”用四十几讲的篇幅推出我对《三字经》的解读,本身就是说明问题的。春节期间连续6天播出,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,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。我们都知道,春节期间精彩节目很集中,电视观众的选择余地比其他任何时间都大。尽管“百家讲坛”的播出时间在春节期间也有所调整,很多观众事先也未必了解,但是还有很多观众在收看。所以,能有这样高的收视率就显得弥足珍贵了。网络和平面媒体的反映也确实热烈,我接受了不少的采访。难道这些不都说明《三字经》在现代社会里还是有生机的吗?尽管如此,我并不乐观,至多也只能是极其谨慎地有那么一点点乐观而已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,曾几何时,我们对把一切挫折、失意、落后、弊病都一股脑地算在传统的账上,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弃之唯恐不及。不仅如此,还几乎以全民的规模疯狂地摧残自己的传统文化。这种令人痛心的情况,在人类历史上即使不是绝无仅有的,也是极其罕见的。我们和自己的传统文化隔绝太久、太深了。哪里还有理由和底气来乐观呢?盲目的乐观是愚蠢、浅薄和可笑的。我们可以随时拆掉不如意的大楼,转眼建起可心的新楼。可是,我们千万不要以为,传统文化也可以这样轻松地重建。很多东西,一旦失去,也许就意味着永远地失去了。不过,这也更彰显了“百家讲坛”和与其类似的努力的必要和可贵。我也是在做我个人的努力,至于效果如何,我不敢说。或许,“只管耕耘,不问收获”是一种不错的心态。
传统文化确实有太多太多可讲的东西。讲《三字经》,是“百家讲坛”和我的选择。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?我们认为,《三字经》是一部不错的传统文化启蒙读物,内容丰富,涵盖面广,平实稳当。同时,它实际上还起到了中国传统文化“关键词集”的作用,可以由此伸展出去。最重要的是,我们选择这部最具基础性的读物,还想表明我们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:平实稳妥,不急不躁,从最根本的基础做起。这样的工作才是当下急需的,也是需要很多人花大力气去做的。
记者:《三字经》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,您理解的《三字经》讲了什么,核心是什么?在当前的社会中,您认为谁应该来听《三字经》,是儿童还是成人?
钱文忠:您说得对极了,“《三字经》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”。问题就出在“似乎”上了。我做过一些善意的测试,对象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,绝大多数还是人文、社会科学专业的。我的发现颇让我惊讶:绝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两句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知道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的就少了一大半,再知道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的就寥寥无几了,接着还能说出“教之道,贵以专”的就几乎没有了!要知道,这可是《三字经》的头8句啊,《三字经》虽然很短,可是有300多句呢!那么,今天的我们对《三字经》的了解,除了您所说的“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”以外,还有什么呢?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,我们最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了吗?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,我们离自己的传统已经太远太远了吗?
《三字经》讲了什么?核心无疑是两个字:“教”与“学”。为什么需要教育,应该怎样教育,教育有什么等次,教育有哪些主要的内容;为什么需要学习,应该怎样学习,学习有什么等次,学习有哪些主要的内容,这些都是《三字经》要告诉我们的。其实,完全可以说,《三字经》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,是中华民族主要的集体记忆。我们就是凭借着这些而互相认同的。换句话说,或许严重点,或许也就确实如此,《三字经》讲的正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。
我曾经在别的地方多次说过,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大致准确了解而言,6个月的儿童和60岁的人恐怕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,假使有,总体来看,大概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吧。所以,我解读《三字经》当然以正在学习的孩子们作为主要的对象,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,今天的父母和成年人就不再需要了解《三字经》所讲述的内容了。我想,大家不妨都来好好读读《三字经》。为什么不呢?
记者:您讲《三字经》的方式是什么?与之相关的,您考虑的目的是什么?换句话说,是在国学和传统热的背景下,让人们多了解传统知识还是有别的意图?比如您的图书腰封上的宣传语“励志明心”等。
钱文忠:我并不觉得讲《三字经》应该有什么特别的方式,无论讲什么,总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到准确、忠实、生动,用事例说明道理,争取让大家觉得容易记忆些。至于目的,那和上面说的有关。腰封上的话无非是讲《三字经》的作用,假如真正地理解了,并且努力地去践行,它确实有“励志明心”方面的作用。
记者:据我了解,不少地方在讲《弟子规》,很多孩子和成人在学《弟子规》,他们把它看作一种道德的规范去践行,去获得人际的和谐与温暖。《三字经》是否同样具有道德的指引作用?
钱文忠: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了您讲的情况,确实有很多地方在讲《弟子规》。也不排除我自己在这方面做些尝试的可能性。与其相类似或者相同的作用,《三字经》当然有,可以说,道德的养成和指引是《三字经》最关注的内容,贯穿全书。
记者:您是否关注网友对您的评价,比如热烈的拥护或者提出的批评?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,您是如何看待和观众、网友、读者的互动的?您是启蒙者?
钱文忠:不关注是不可能的。对“热烈的拥护”我的人,我表示感谢,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,力争使他们少一些失望;我也很看重,甚至可以说更看重批评意见,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激,善意的批评是无比宝贵的。传统文化的传播,是不可能离开健康的互动的,只要是健康和理性的,互动越多越好,越热烈越好。我怎么有资格做“启蒙者”呢?我只是一个同样在努力地学习着的人而已,充其量,是一个学着在做一些启蒙方面工作的人罢了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